songyingzuo
- 什么是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进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注意,并向往之。
职业兴趣是个人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注意的要素之一,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2.职业兴趣的分类
根据颇具权威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分类方法,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
常规型
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艺术型
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实践型
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社会型
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研究型
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管理型
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 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个人需要和个性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
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受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优劣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会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反之,一个人个性的低级,会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
个人认识和情感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同样,如果一个人缺乏某种职业知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种职业,那么他就不可能对这种职业感兴趣,在职业规划时想不到。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例如,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并有可能成为他的职业生涯。
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个人职业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大多数人从幼年起就在家庭的环境中感受其父母的职业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自己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使得个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家庭教育的印迹。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职业比较熟悉,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影响,同时受家庭群体职业活动的影响,个人的生涯决策或多或少产生于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兴趣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
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社会职业从客观上对从业人员都有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个人本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意义上,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政府就业政策的宣传是主导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也往往制约个人的职业选择,而社会时尚职业则始终是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如当前计算机技术和旅游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对这两个职业有兴趣的人也增加得很快。
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职业需求越多、类别越广,个人选择职业的余地就越大。职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强化个人的职业选择,或抑制个人不切实际的职业取向,也可引导个人产生新的职业取向。
最后,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一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期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土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兴趣的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上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同,需要在职业规划中予以考虑。
- 职业兴趣与职业生活的关系
良好而稳定的兴趣使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个人根据稳定的兴趣选择某种职业,兴趣就会变成巨大的个人积极性,促使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做出成就。反之,如果你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就会影响你积极性的发挥,难以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不利于工作上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的且不易觉察的内在因素,动机是在需要支配下受到外在刺激影响而形成的综合性动力因素从而影响职业选择。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受到动机的影响,从而对职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变化的、较为外在的因素。
当然,其中也会有相对持久性的兴趣同时作为外延因素对动机的变化发展产生一定作用。比如,一个人缺乏物质生活保障,便会有生理、安全需要,从而产生去工作、劳动,获取报酬,换取物质条件,满足自己需要,因而会对所有能挣钱“糊口”,维持生存工作感兴趣。当认为某项工作能挣大钱,报酬高时,会强化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从事该项工作的动机。但若觉察或发现该项工作有生命危险时,便会减低或放弃这种兴趣,减弱想从事该项工作的动机。
- 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兴趣爱好是动力,有动力才能做好事,发现自己长板,并进一步再提升就是专业专家。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开复博士 在 人大演讲时也说过:在一次人生跟踪调查时发现,在一批百万富翁里,有95%的人是选择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事业,而且他们之中大部分让人并不把百万富翁当做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钟爱的只是他们的兴趣。 而另外的5%才是那些制定目标为一百万的人,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割舍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全力追求金钱。
每个人都需要有个人生方向,不然我们的航船会轻易的迷失航向,永远在浪潮里漂流,毫无成就。 而你内心真正的兴趣会告诉你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这种兴趣使你充满了热忱、激情、兴奋和满足。这种感觉常常会让你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 除了正规的测试,还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
1.列个表,看看你能做什么,就是你会的。这可能很多,也可能一时列不全,但需先列出,才能进行下一步。
2.完善再想想会什么,因为人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身在此山中,如唱歌,画画,炒菜,甚至爱看影视剧,爱上网。
3.好了,在以上列出的会做的,能做的事,想想自己做什么会好高兴,能做好,轻松又没一点压力,包括玩乐等。
如爱上网,那么能不能学网络营销,做自媒体等。
分一二三等顺序排列。
4.好了,你已经找出了兴趣爱好所在,一个个分析,能不能让兴趣爱好扩展,进一步提升,然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甚至自己创业。
5.兴趣爱好不能完全作为职业规划项目,但你擅长的长板,也是你喜欢的,一定是你最愿意做,最愉快,最有动力,也最能做好的事。
这就是发现你自己的长板,然后再提升,成为专业,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职业规划第一要素,做喜欢,擅长的事。
- 发现自己职业兴趣的意义
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快乐与成功
其一,择其所爱可以让你在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保持愉悦的心情,你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并且享受工作过程的乐趣;
案例:为了兴趣而转行
玲玲当年为了户口能落到上海,在市重点中学做了三年的老师。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不错的工作,稳定、有寒暑假、旱涝保收可是玲玲却一直找不到工作的激情:感觉学校的环境太封闭,自己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每天都是重复的劳动,无法获得长进。
她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希望从事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到新的知识。在了解了职业、行业的相关内容后,她把目标锁定在进入猎头行业做顾问。可是由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她只接到了一家猎头公司的录用通知。公司规模不大,收入甚至比她现在还略低。
虽然如此,她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很多朋友都觉得难以理解。但玲玲觉得她喜欢这份工作,可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众多中高级人才、大量的信息,开拓眼界与思维,令自己快速成长。虽然现在收入较低,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喜欢,她投入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事实证明她为了兴趣而转行是对的,不仅身心愉悦,而且短短两年她的收入、社交圈、生活方式都已今非昔比,甚至超出了她原先的期望。
增强职业适应性
做喜欢的工作,面临挫折和困境时,你会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做客《对话》节目时,有观众问他创业最重要的条件,他说是热爱。他说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创业的人不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创业其实很苦,而且成功的机会非常少,如果没有热爱与努力,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将兴趣转化为职业
职业兴趣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的基础,对人的行为有强大的驱动作用,所以要促成职业兴趣向现实职业的转化,尽量从事有兴趣的工作。
如果你现在有工作,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练习判断自己对现有的职业是否有兴趣。
1) 目前的职业很少让我觉得乏味。
2) 目前的职业令我干劲十足和兴奋。
3) 我上班时很少看表,等待下班。
4) 因为工作太投入,有时下班了也全然不知。
5) 同事们觉得我是工作狂。
6) 我觉得能从事这项即有趣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十分幸运。
7) 即使实现了财务自由,我可能仍然会选择目前的职业。
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毕竟在尝试中,才能不断发现新的职业兴趣。有了较广泛的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才会有较大的空间。
- 我没有什么职业兴趣,该怎么办?
先从了解自己做起,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明显的性格特点,当然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两者结合来看,跟着自己的了解,可以去专门的机构做职业测试,也可以网上找找看,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并且是适合你未来的道路,定下目标是首要的任务,然后根据这个目标,了解这个职业其他人员的前进路线,然后制度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将其设置成一个月的小目标,然后又一年的规划与更加长远的规划,然后规划定下来了,就去学习这个职位应该会的东西,从简单的理论开始,一点点的加重学习的分量,拥有适合这个职位的所有素质,具有钻研的精神,这样是不会不成功的,不过毅力很重要,一定要克制人性中的惰性,这样才能进步的。
- 如何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知遇网根据颇具权威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分类方法,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
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兴趣的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阶段。对于职业活动,往往从有趣的选择,逐渐产生工作乐趣.进而与奋斗目标和工作志向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表现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点,使人坚定地追求某种职业,并为之尽心尽力。所以说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也可以取决他在职业上的成就,职业兴趣越高,职业成就就会越大,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职业兴趣呢?问渠心理网为大家介绍以下几种培养职业兴趣的方法:
1、培养广泛的兴趣。具有广泛兴趣的人,不仅地自己职业领域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这种人眼界比较开阔,解决问题时也可以从多反面得到启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余地。
2、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来确定职业兴趣。
3、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应在某一方面有持久稳定的兴趣,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样才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深入钻研相关内容,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发展和成就。
4、培养切实的职业兴趣。规划性地培养兴趣,不能为追求清高,而不考虑外界为其展开和深入所提供的的客观现实条件。否则,过分清高,只能是画地为牢,自缚手脚。
5、重视培养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则不是事物本身的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人在最初接触某种职业时,往往对职业本身缺乏强烈的兴趣,必须要从间接兴趣着手培养直接兴趣。可以通过了解职业兴趣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人类活动的贡献等以引起兴趣,也可以通过了解某项职业的发展机会引起兴趣,还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提高间接兴趣。
6、要有中心兴趣。人的兴趣投影广泛,但不能浮泛,还要有一定的集中爱好。既广泛又有重点,才能学有所长,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有广泛性而无中心职兴趣,人往往会知识肤浅,没有确定的职业规划方向,心猿意马,这样难以有所成就。所以,还应着意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职业兴趣,促进自己的发展和成材。
7、积极参加职业实践。只有通过职业实践,才能对职业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激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组织兴趣小组等。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实践活动调节和培养兴趣,根据社会和自我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直是很多人心头隐隐涌动的梦。你内心里喜欢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你就选择那个方向作为你此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参考依据。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困惑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下寻找职业兴趣的4个方法,不妨参考。
一、工作观察法
1、你曾经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列举9个出来。
2、记下你的成绩、受到的肯定、觉得有收获、充实的事情。
3、你对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满意?哪些方面最不满意?你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4、你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哪些你学得很快并且非常有兴趣学?哪些学的很认真但总是很吃力而且掌握不好?
记录以上的东西,大约3个月或半年左右分析一次,一般几次下来你就能够逐步的明白你的兴趣所在。即使你没有参加工作,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类似的资料。
二、羡慕他人的工作
我们都曾经有过羡慕别人工作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比如我们参加某个培训或者论坛,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那个人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幸福。有些羡慕只是一个很短暂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而有些羡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徘徊。(譬如我曾经羡慕火车司机、老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等)
当然我们的这种羡慕往往是对我们所理解的被羡慕对象最光鲜的一面的片面理解,当我们理解了那份工作的全部,或许我们并不喜欢很多背后的东西。(譬如后来长大后了解更多了,发现火车司机的枯燥单调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是毕竟我们羡慕别人的工作,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自身兴趣的一种投射。一个喜欢IT的人会羡慕比尔.盖茨而不会是周杰伦;一个对管理感兴趣的人会羡慕张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王朔的工作。
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回忆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你曾经对某个工作比较强烈的羡慕经验,从中是否可以体会出你乐意为之奋斗的工作。(放轻松,这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自己的过程,尽量真实的记录,忠于自己,忠于生命)
三、如果现在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那你最想从事的事情是什么?
不要告诉我除了享受你什么要不想干,如果是那样的神仙也拿你没办法。(譬如世嘉会经常分享自己的经验,学习的知识,也乐于和不同的朋友交流讨论等等。还喜欢旅行,譬如这次半年的纪念旅行就是烟台,从上海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慢摇过来,白天还在海水里泡了半天,傍晚吃着本地特色,喝着扎啤,现在红着膀子在这敲字分享)
四、职业生涯兴趣测验
这类的测试又很多,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或者看一下相关的书籍。比如荣格的MBTI,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试、DISC性格测评。我不是很建议单纯的花钱去做测试,找人解读,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外界。一是这样的人需要自己调整好心态,竟然通过上面那么多的方法都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很有功力的顾问或者咨询师很难给你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反而会把你搞得很糊涂,于其这样花几千元咨询,还不如找自己周围比较成功的朋友听一下他们的建议。当然来自你这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的建议也很有价值,所以如果有机会,研究一下你所在行业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或者有机会向他们请教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要知道这些工具都是经过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由资深专家设计出来的,职业咨询师能做的也不过是具体化其中的问题在沟通中逐渐引导你表达,所以既然无论如何最终的决策人和执行人都是你,你就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自己时间和空间,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面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思索往往可以解答一些生活中看似重要的决策困惑。譬如我吧,每每意识到此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如同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我要让这部电影有意义且值得一看,而不是每天重复着同一天!
- 怎样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
案例:
小杨,大学二年级男生,不太爱说话,但是尚喜欢思考。来找我咨询的时候自我描述是“百无聊赖,毫无激情”。他的专业是与计算机和管理都有关的跨学科专业,优点是什么都了解一些,缺点是没有一样可以达到精通。他平时比较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大多是和后勤有关的任务,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些行政工作。但是,他又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感兴趣做办公室的事情。“我知道就业的紧迫,我也知道自己应该振作,但是我真的没有目标,因为我不知道我究竟适合做什么?”
分析:
“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句话在职业规划中屡见不鲜,不只是大学生,许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职业经验人士也有困惑。
我先和小杨聊起了他的兴趣,他说自己的兴趣不多,偶尔会去踢踢足球。谈起他在足球场上的角色,他说“我通常是后卫”,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决定的,后来就一直延续下去。他自己对做后卫的感觉还可以,但有时候也希望能够当一回前锋。
我们又聊起了小杨所学的课程,他说自己对数学还比较感兴趣,而对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费力,不喜欢,也不够专业。小杨说他当初报的专业并非是现在的专业,而是管理类的。但是由于成绩问题,他被调剂到这里,所以很失落。他认为以后从事企业方面的工作才是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在所学的管理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期待。
问起小杨的课外活动,他说,自己参加的是职业发展方面的团体,做的也是后勤、联络的工作。之所以参加这样的团体是希望自己在专业之外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职业发展本身就是他关心也担心的问题,参加这个社团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目前在社团中,他也在争取一些走在前面的机会,比如主动去做一些企业的见面活动,让自己可以和更多的校外人士接触。
从和小杨的交谈中,感觉到他对企业、管理充满了向往,并且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他有许多积极的行动,但是行动的结果却不完全符合他的初衷。
从我的观察里看,这不只是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有小杨本身的性格问题,他对别人的看法比较敏感,对自己也不够自信。而且他对许多事情的要求比较高,有追求完美的倾向。这就形成了他做事谨慎、犹豫、怕错的基调。
我为小杨做了职业兴趣的测试,发现他的确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发现他在常规方面的兴趣也比较突出。测评解释说这样类型的人适合做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如:办公室负责人、大堂经理、领班等。
“我总觉得冲在前面才有价值。”小杨说。原来,小杨从小到大一直是好学生,是许多父母指给孩子的榜样。走在前面已经成为他给自己定位的标准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处于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再靠前,内心也不舒服啊!要知道我们工作激情的发源地是自己的职业兴趣。小杨连连点头,说他就是这样的感觉。那次踢前锋的经验给了他非常大的打击。看来,要给自己定位,不能只考虑别人的眼光,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小杨高兴地走了,因为他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对常规管理工作的喜爱和适合,他决定回去再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索,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了解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但是我们周围的环境、时代的推崇、社会的期待却常常让我们无法与自己内心的倾向达成一致。这个时候,我们常常是慌乱的,对自己感到失望,对未来也丧失信心。因此,对自己进行探索就变得十分迫切。了解自己职业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也许你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我的爱好有哪些?我怎样度过自己的业余生活?
在学习过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因为什么?
什么事情,我做起来不知道疲倦?
如果不考虑钱、评价等其他的因素,但从内心愿望的角度出发,你希望自己这一辈子从事怎样的工作?
仔细地询问,认真地回答,相信在这一问一答中,你会慢慢接近自己的心灵,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渴望。确定职业方向,寻找职业激情,让我们从真正认识自己开始!
- 兴趣就是职业兴趣吗?兴趣与职业兴趣有什么关系?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依据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 5 项分别是:有兴趣( 62.4% )、收入高( 59.7% )、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41.6% )、有挑战性( 40.9% )、福利好( 28.2% ),而稳定( 17.7% )、靠实力晋升快( 17.5% )则排名靠后。值得注意的是,“有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
当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虽然把兴趣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但却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并不满意。据中华英才网对大学生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 50 %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工作“不好,跟想做的工作有很大差距”,更有 12% 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差,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特别重视“有兴趣”,可是为什么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又不满意呢?造成大学生对职业不满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职业时错把“兴趣”等同于“职业兴趣”,这也是导致大学生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 什么是兴趣
案例:姗姗的困惑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虽然爱好文学,但专业学习却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被迫调剂这个专业以后,从来没有投入热情和精力学习过,每天都在混日子, 应付 老师,也应付家长和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在意,总觉得拼死拼活地学那些东西的最大意义就是奖学金,对提高自身没有太多用处,尤其是文学专业的专业行薄弱。惶惑了很久,始终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姗姗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身奋斗的目标。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等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兴趣是什么呢?
兴趣是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一种选择态度,表现在某方面需求的情绪倾向。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兴趣,更多的则不尽相同的。如果你喜欢美术,你会为欣赏到一幅高水平的画而激动不已;如果你喜欢计算机,你使用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可能会易如反掌;如果你喜欢开车,你和朋友谈起驾驶来,你可能会眉飞色舞。相反,若是硬要一个擅长音乐的人把兴趣转移到推导数学公式方面,他会感到无用武之地,也会感到苦不堪言。
- 什么是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则是指一个人是否喜爱某种职业,是一种职业选择与态度方面的倾向。据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兴趣,能发挥他全部工作才能的 80 %- 90% ,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没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 20% - 30%, 也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一般情况下,如果个人兴趣类型与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职业环境)是一致的,我们就称之为有“职业兴趣”。比如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从事教师职业,或者,一个善于教学研究的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等。如果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职业兴趣,就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充分开发智力和潜能,即使很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从而增强职业的适应性,而工作满意度也会提高,职业稳定性也会加强,工作绩效也会变好。
反之,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职业兴趣”,比如一个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天天却与机器打交道,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却从事市场销售的工作,这往往导致自身难以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必然会降低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甚至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从以上两点看,兴趣与职业兴趣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两者具有诸多相同特点,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 兴趣与职业兴趣的不同
- 兴趣与能力
案例:优果同学的苦恼
我是 2004 年毕业的学生,可是两年来我依然觉得很烦,最主要的是我没找到一个自己职业的方向。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多赚点钱,希望我能让爸妈过好点。毕业后我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我觉得自己对会计不喜欢也不讨厌。我从高中一直的梦想是做主持人,但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于是想从事记者,工作一年左右我辞职了,参加 2006 年的研究生考试,考的新闻,但是最后没考上。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对新闻的热度也降低了,不知道为什么?
前段时间知道有同学在做导游,收入颇丰,当时也很动心。父亲让我考注会,现在我也在准备,主要是觉得考到注会以后收入会好点。但我看书有时觉得很有意思,解出个题很有成就感,可有时又觉得很烦,不想看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就要一辈子做会计了。我觉得两年来,我老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哪个职业方向走,也被这个问题折磨得郁郁寡欢。
造成优果同学毕业两年的苦恼的根本原因,是优果同学把兴趣与职业兴趣二者混淆了。优果同学对当主持人非常感兴趣,但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爱好,我们喜欢什么,但不一定我们就都能去从事什么职业,因为由兴趣向职业兴趣的转换,还需要具备诸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职业兴趣”=“兴趣”+“能力”,如果仅仅有兴趣,而无从事这项职业的能力,我们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就是“兴趣”不同于“职业兴趣”的本质区别之一。
优果同学因为想当主持人,由于觉得“自己不够好看”而选择“想从事记者”,但记者与主持人本身并不属于一类职业,当得知导游能赚大钱,又对导游产生了兴趣,可以说,她是从一个误区又走向另一个误区。我们选择职业时,必须搞清楚,对某职业有兴趣和从事某项职业完全是两回事情,不能完全以“个人兴趣”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还必须对所选择的职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任职资格,要从“职业兴趣”角度出发,即从“兴趣和能力”等综合因素去考虑,自己是否与所选择的职业相匹配。如果所选择的职业仅仅符合自身兴趣,但自己并不具备从事这项职业的能力,那么,我们是不宜将这样的职业作为职业目标的,否则,就会成为将来自身苦恼的根源。
- 兴趣与责任
《绝对挑战》有一期节目,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招聘商务谈判经理,当时,阿里巴巴总裁 马云 先生问了三个很经典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如果你感兴趣的事情你的上司偏不让你做,而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司偏让你做,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当时二号选手说:“和上司沟通”。
“如果沟通不成呢?”
二号选手说:“那我要告诉他,不为结果负责任”。
马云 先生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马云问话,目的何在?实际上,他是在考核应聘者的职业成熟度,这正是兴趣与职业兴趣的另一个本质区别。二号选手的回答,证明其职业成熟度不够。
与个人兴趣不同的是,职业兴趣,不仅只强调对工作的兴趣,也强调对工作的责任。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项事情产生兴趣,完全是以“个人兴趣为中心”,而应该以“兴趣和责任为中心”,我们必须为所从事的工作的结果承担责任。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经常是一部分内容你感兴趣,也有一部分你不感兴趣。比如,你喜欢和人打交道;但是不一定喜欢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你喜欢软件开发,不太喜欢与人交往,但工作中你又不得不与客户交往,必须按照客户需要开发软件,而不能不顾客户需要,只按照个人的“兴趣”开发软件,否则,这样的软件卖给谁呢?
可见,“职业兴趣”要求我们必须对工作的结果承担责任,尽管笔者也特别主张选择职业时,要特别考虑自身的兴趣,但也绝对不能迷失在“个人兴趣”的自我之中,如果对当遇到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相符,也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完成工作,这也是职业兴趣的本质特点,综合第一点,再用公式表达就是:
职业兴趣=兴趣+能力+责任。
我们理解了兴趣与职业兴趣的不同,不妨用下面的话来回答 马云 先生的以上提问:
“如果领导总是让我做不喜欢的事情,短期来讲,我可以接受,毕竟工作是第一位的,不能按照我的喜好来行事,但是长期来讲,我需要考察这个工作是不是符合我的兴趣;如果长期做不符合我的兴趣的事情,我不能做到出色,我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任用。作为管理人员,我一直在学会管理自己的兴趣,在工作中,尽量做到不要让自己失去兴趣的动力,同时也考虑企业的大局和利益,不被个人的兴趣所左右。”
总之,兴趣与职业兴趣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能力和责任的集合体,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职业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要以“职业兴趣”为重要考量标准,不能把个人兴趣当成了职业兴趣,也不能完全迷失在“个人兴趣”之中。
-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兴趣能够发展成职业吗?
当我们谈论兴趣爱好时,我们往往过于聚集选择本身。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可能只是无力摆脱职业瓶颈。
年轻时做一个不太喜欢,但可以挣钱的工作;中年时,再做一个很喜欢,但不挣钱甚至需要花钱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吧。
最后还是会给出一些建议,去判断你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职业。
01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是职业定位,要考虑的有三要素:能力素质、兴趣爱好和外部环境。
能力代表你能做的事,兴趣代表你喜欢做的事,外部环境代表最有价值的事。
三者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就是兴趣爱好了。因为这是个很主观的判断。
你想做个服装设计师,也许只是朋友夸了你几句“买衣服有眼光”;你想做个音乐人,也许根本就是你觉得这个行业很酷。
所以,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2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感兴趣的,可能只是兴趣的光环。
失业者的悲哀在于没有工作,而上班族的焦虑来自于有一份工作——被职业选择的人,痛苦自己心中有梦,却无力去追;而选择了梦想的人,却苦于梦想成真后褪去了光环。
有很多职业自带光环,包括但不限于:记者、律师、广告创意、影视娱乐、音乐艺术、各种各样的设计师……
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是以上这些,想以此为职业方向前,请仔细考虑,你爱上的是这个职业,还是这个职业的光环?
十几年前,我离开了银行,成了一个当时还自戴光环的广告人。
当时我想像中的4A广告公司:
可以不打卡,可以在咖啡馆里工作,可以不穿西装;
可以把聊天作为工作,美其名曰“寻找灵感”;
可以与外国人一起工作,开拓国际化思维;
可以每天逛美术馆,每周泡吧……
现实中的4A广告公司:
我可以选择加班,也可以选择加班,还可以选择加班;
在不加班的时间,我只想好好地睡一觉,去美术馆、咖啡馆?去TMD美术馆、咖啡馆……
每天早上,我和镜子里那个神采飞扬的人交换身份,然后,我的替身可以像广告里一样,为自己拿个“麦满分”。而真正的我,抱着一把破吉它,在地铁口对着另一个我高唱:“台北没有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03
当我们谈论兴趣爱好时,我们往往过于聚集选择本身,而忘了问自己一句:“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我曾经招过一个“斜杠青年”。她学的是财务,毕业后为了圆新闻梦,进入了一个杂志社,干了几个月,因为看不懂那些媒体“老油条”,转行做文案,被我招进公司,但私下里,还在为不同的媒体撰稿。
虽然她很聪明、很努力,进步非常快,但在我这儿干了几个月,还是又转行到了游戏公司,之后还学了服装设计,和别人合伙做了一个服装品牌,倒闭后就不知所踪了。
在这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她每次的口号都是“追求理想,爱我所爱”。
在组织行为学,有一个方向研究的是“工作动机”,也就是“我们从工作中获得了什么”。
“工作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包括:成就感、兴趣、责任;另一类是外部动机,包括:高薪、晋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
50年代之前,人们认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是独立无关的,比如在一些低端的工作领域,你给一个人升职加薪,并不会增加他对工作的兴趣和成就感。
但后来,随着技术类、管理类工作大量增加,研究者却发现,当外部激励(升职加薪)出现一段时间后,内部激励(爱好、成就感)反而会下降。
就像我们上学时,明明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大家都很喜欢,但一旦老师要求背诵,这篇课文就立刻变得面目可憎。
在职场中,那些投入梦想职场的人,往往陷入这样的怪圈:一旦自己在某一个方面小有成绩,常常会发现自己当年的激情在慢慢消失,物质回报越强,那种失落感就愈加强烈。
04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我们可能只是无力摆脱职业瓶颈。
另有一个职业动机理论叫“挫折——倒退”理论,它是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补充。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从低到高的几个层次: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很多人忽略了,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个问题:他认为人一定要基本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有产生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就像中国的那句古话:“衣食足而知荣辱”。
实际上,我们发现现实中有很多“地命海心(喝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的人。所以,“挫折——倒退”理论补充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某一个需求层次中,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倒退”或“跳跃”到其他层次,去寻求满足感。
比如说薪水是属于安全需求这个层次的,升职是属于社会需求,当一个人再努力也无法晋升时,一部分人会产生“知足常乐”的心态,退回到生理需求层次。
而另一部分人会直接“跳跃”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他们以为自己上错了舞台,以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层面上实现弯道超越。
因为我有两次转行的经历,所以很多朋友想转行时,都会来向我咨询。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都会鼓励他们试一试,即使我不太看好。为什么呢?
那种没有全盘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行业差别而转行的人,大多是为了突破“瓶颈期”,他们往往经过一段时间,还会回到原来的行业。虽然兜了一圈,又回来了,贴进去两三年的时间和收入,但好处是他们的心态不再三心二意。
很多时候,所谓拥抱兴趣,不过是用经历一段繁华的方式,让我们直面生活的平淡。
05
当我们在谈论兴趣时候,我们更有可能只是在逃避工作的无聊。
“无聊感”是选择任何职业都无法避免的,它会出现在你从初级、中级、资深向大牛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就是——别!干!了!
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醒醒啊,老板喊你去搬砖。
于是“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你产生这样一种幻觉:如果我从事的是那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职业的话,我一定会心甘情愿的加班,一定会享受这份工作中的各种累。
嗯,一定是这样,都是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工作。
06
为了不让此文成为粉碎大家梦想的文章,我还是给出一些建议,去判断你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职业。
首先,请回忆一段中学背过的课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所以衡量兴趣爱好的第一关键因素就是:你是否已经为这个兴趣爱好付出努力?
你说你喜欢摄影?希望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光喜欢没有用,你是否已经为这个爱好付出了什么?
你是否曾为了拍一张照片,凌晨三点起床?
你是否曾在人来人往大街上,忽然趴下来,以一个很奇怪的角度,完成一个意想不到的构图?
你是否曾为了等一个合适的路人进入你构思好的镜头,而在寒风中像等待女朋友一样无怨无悔地等上几十分钟?
你有没有光顾着取景,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下来的经历?
别告诉我你已经买了一堆昂贵的镜头,花钱谁不会啊。
也别告诉我,只要转行成功,这些事你都会做。
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想以写作为生,我问他已经写了多少字,他说现在没时间啊,他喜欢整块的时间写作,所以想转行。
如果一个念头在你的心中有好几年了,却没为之付出任何的真正努力,那就不是兴趣,只是“拥有一项兴趣爱好”的那种感觉而已。
任何事情,做到先做到“业余中的专业”,再谈兴趣转化为职业的问题也不迟。
衡量兴趣爱好的另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就是:你能不能为此克服职业的无聊感。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钱而选择一个职业,这种无聊感就比较容易克服——看在钱的份子上,自己选择的方向,含着泪也要走完。但当我们因为兴趣爱好而选择一个职业,这种心理落差就比较难克服了。
你是否愿意为了生计,放弃你最喜欢的摄影题材,一张又一张地拍浦东的城市天际线,拍到你再看到天际线就想吐?
你是否愿意为了生计,忍受客户的唠唠叨叨,还有那些不懂装懂的无理要求?
你是否想过摄影师也有职业瓶颈,你未来是想继续自由摄影下去,还是开个婚纱影楼,或者为图库供稿,或者成为真正“搞艺术”的?
如果不能做到,与其毁了一个兴趣,不如只把它当兴趣,继续玩下去,说不定到了四十多岁,你还能“修成正果”。
07
40多岁时,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到了顶峰,面对真正的职业瓶颈(不是20多岁时嘴上念叨的那种)。你很难从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挑战,满足感也越来越淡。
这就到了把兴趣发展成第二职业的时机了。你可以完全投身于新工作,也可以发展成平行职业,或者兼职。
二十多岁玩摇滚,玩的是荷尔蒙,四十多岁玩摇滚,才是真正的兴趣。
08
1913年的法国,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瓦雷里已经在国防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了。在好友纪德的建议下,他开始整理出版自己二十多岁时写的诗,并想在开头写一首短诗向年轻时的“诗人梦”告别。
谁知道,虽然二十年不动笔,这首短诗却越写越长,越写越有灵感,根本停不下来,最后竟写成了一首长达500多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而且震惊法国文坛。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放在结尾,给那些还在苦苦追寻真爱的人,顺其自然吧,真正的梦想是不会被放弃的,随时在等待你的召唤。
年轻时做一个不太喜欢,但可以挣钱的工作;中年时,再做一个很喜欢,但不挣钱甚至需要花钱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吧。
- 简述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1.影响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
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人们会考虑自己对某种工作是否感兴趣,并将兴趣作为职业选择的参考之一。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有趣开始,逐渐产生乐趣,并不断与奋斗目标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从而表现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点。如果人对某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热爱、关注、追求这个职业,并为之尽心竭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固然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但也可能由于自己的兴趣有限或种种主客观因素,以致所选的职业未能如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去发展和培养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形成创造优秀业绩的内在动力。
2.促进智力开发,挖掘潜能
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对寻求该事物相关知识的欲望以及探索热情,并促使他调动全身心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这时他的智力和体力都能够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潜能,施展才华,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提高工作效率
_职业兴趣可以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他便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一90%,并且能够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他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一30%,并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另外,广泛的兴趣能够使人们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即使工作性质有所变化,也能够懂橱掖快地熟慈和颧薪的土作环境。
- 还在按照兴趣选工作?大神们永远不会告诉你,真相其实是……
我在去年12月底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如何深度思考你的职业生涯(原来很多人都被误导了) 》,里面提到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指出“兴趣倾向”在生涯规划决策当中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严重误读。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一看关于生涯规划方法的文章,我相信有大部分的文章都会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还会搬出一大堆名人名言,来证明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经过长期的生涯咨询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兴趣绝对不能成为影响生涯发展的第一决策因素。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兴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对于兴趣的定义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假如你今天休息,摆在你面前的有两项选择:一是陪女朋友逛街,一是看足球比赛,假如在这两个选项中,你认为看足球比赛比逛街更有吸引力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你对足球赛更感兴趣,因为你对这件事情呈现出了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选择看足球赛能够带给你更加积极的情绪反应,而逛街不能?假如换一个人,还是这种选择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为什么会产生思想,会有感觉,会对一些事物呈现出积极热烈的追求,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是由数千亿条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在受到外部刺激时,能够产生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多巴胺,并且,这种物质只传递令人亢奋和愉快的信息。假如这件事情能够给你带来愉快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就认为对此感兴趣,并且,会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刺激这种愉悦感受的再次产生。相反,如果只能带来痛苦的感受,我们就会对其失去兴趣,不会再去碰它。比如,同样是处理数据,有人乐此不疲,而有人则表示再也不愿意干了,而影响这种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刺激了你大脑神经元多巴胺的产生。
兴趣产生的前提,就是有某个外部条件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并进而给你传递亢奋、愉悦的感受,并导致这种行为的重复发生。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大脑的“奖赏机制”,也叫“奖赏效应”。在心理学中,当人作出某一决策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产生了好的结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这会促进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奖赏效应”。
20世纪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金纳的箱子”。他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箱子里面,安装了齿轮和按钮。只要按下按钮,就会有食物掉下来作为奖励。他把一只老鼠放进箱子里,这只老鼠并没有按压按钮的本能。然而,无意间,老鼠碰到了这个按钮,忽然发现有食物掉下来。于是,它再次按压按钮。后来斯金纳改变了按钮策略,改为按压5次或者10次才会有食物。后来,老鼠也学会了持续按压按钮的习惯。因为这种行为激活了老鼠大脑的奖赏机制,属于典型的奖赏效应。
这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例子,还有以人为实验对象的例子。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书的作者丹·艾瑞利(DanAriely)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个有趣的“乐高实验”。这个实验有AB两个对照组,A组的参加者被告知要执行一个任务,就是将手上的积木组成一个标准的机器人。第一个成品完成可以获得2美金,第二个完成可得到1.89美金,总之每完成一个机器人都可以赚钱,但每次金额减少11美分,当参加者觉得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停。至于B组的规则和A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每一个机器人都会被收好保存起来(至少在实验过程中),但B组参加者开始组装第二个机器人时,实验人员会宣称积木不够用,就当着他们的面把刚刚完成的第一个机器人拆散。两组自愿者都宣称自己是乐高迷,但结果却大相径庭:A组平均每人组装10.6个机器人,赚取14.40元,他们在实验结束后的问卷中都表示这是个有趣的活动,有机会还想参加。但可怜的B组结果却平均每人只完成7.2个,赚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问卷中表示,这个活动不怎么样,不会有下次了。而出现这种评价上的区别,是基于大脑反应而得出的结论:A组的实验对象成功拼出来符合要求的作品,这会给他们以刺激;而B组拼出来的作品被当面拆散,给他们的刺激就相应减少,因此在后续的行动中也就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
在我们所接触的众多事情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刺激多巴胺的产生,只有一小部分才会刺激到,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并促进奖赏效应的形成,我们的行为形成正向循环,并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兴趣”。
在日常的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会有很多。比如,有人因为数学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学都不到好,他无法从这种行为中得到奖赏,无法分泌令大脑感觉更兴奋的多巴胺,所以就不喜欢数学,也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功夫。相反,他语文每次都能考高分,他就会把更多的兴趣分配在语文的学习上。
所以,兴趣的产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断接触到外部事物的过程中,有些过程会产生积极的结果,给予我们一种正向激励,从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亢奋/愉悦的感受,从并情绪上产生“兴趣”的概念。人们总是会贪恋美好的感受。所以,为了让这种愉悦的感受再次产生,我们会重复尝试这种行为,并因此而形成一种正循环,刺激更多积极结果的产生。相反,如果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些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则会产生“讨厌”“不喜欢”的感受,并放弃这种尝试。
所以,兴趣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不断接触外部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的人经历非常丰富,他能够从众多的行为中比较出来,哪些行为能够给他形成正向激励,而哪些行为只能够给他带来负面反馈。通过这样的比较,他就会自然而然重复那些能够形成正向激励的行为,并且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将这一行为变得更强。比如,喜欢数据分析的人,他能够从这份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正向激励,所以他就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学习更多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将这一能力变得更加强大。相反,如果他看到数字就头疼,他就没心思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再比如,适合做销售的人,他能够很快拿到订单,这对他形成一种正向激励,即使工作中遇到了难搞的客户,他也会去研究如何搞定这样的客户。而对于不适合做销售的人来说,长期拿不到订单,会让他们的信心丧失殆尽,并进而产生怀疑自己的念头。
但也有一些人,回忆过往的经历,觉得很平平,没有什么印象太深刻、太刺激的经历。原因就在于他们既往的成长经历非常贫乏,甚至还没有找到令他们大脑产生愉悦感受的刺激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寻找兴趣就极为困难。即使是做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这样的测试题,对于同样类型题目的选项,经历丰富的人,会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判断,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一目了然,得分通常会在30分以上。而经历贫乏的人,各种不同的选项之间分数比较接近,或者整体都比较低,通常是在20分或者15分以下,所以很难发现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建议你们多尝试,多接触,通过这样的经历发现能够带给自己兴趣的刺激点。通过众多的刺激点的组合,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尝试过程可以丰富你的认知,但也有时间限制。尝试的本质就是走弯路的过程,是试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留下那些对的刺激点,放弃那些错的刺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就是最适合你尝试的过程。如果这个期间没有完成,你还可以趁毕业之后的前3年来尝试。假如到了这个时间依然都没有找到准确的兴趣点,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可能就非常不利了。因为,长期的工作不稳定,会对你形成负面反馈,让你产生压抑、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
尝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能够产生正向激励的刺激点,但我们无法保证你的尝试就一定能够让你找到这些刺激点。我们遇到过3年换了7份工作的客户,也遇到过5年换了12份工作的客户,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尝试,但他们依然无法准确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只有当你确定这种行为是出于某种可预测的结果时,才能最大程度上缩短这种尝试的时间。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发现这种可预测的结果呢?大家觉得是否可以发现?答案是:有可能!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知识的3种层次。
一个人身上的能力由三部分构成:
1)、技能:开展一件事情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2)、知识:认知一件事情的系统理论及依据
3)、才干: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持续优秀的能力表现
70%的人在靠技能吃饭:他们只会做一些你交给他们的事情,更偏重于执行,或做一件些琐碎的、但附加价值不高的基层工作。比如电话销售人员,经过系统化培训,成天用同样的模式向客户打电话,“喂,请问有银行贷款您需要吗?”只懂得销售技能的销售员,是平庸的销售员。
25%的人在靠知识吃饭:他们不仅知道这件事怎么干,还知道如何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知道如何系统性完成一件事,这其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预防与优化。比如,优秀的销售人员会深入研究什么样的客户成交几率大,在什么时间段打电话才最有效率,开场白应该怎么说才最能打动对方。懂得知识的销售员,是优秀的销售员。
5%的人在靠才干吃饭: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或行动方式,每天都在以这样的方式在工作或生活。比如,上述优秀的销售人员,他们还需要动一番脑筋去研究如何打动对方,而天生具备销售优势的人,压根不需要研究,他们一张口就知道如何取得对方的好感,并且,这完全是本能的无意识表现。而发挥天赋的销售员,才是顶尖的销售员。
一个人身上的优势由才干、知识和技能3部分组成,其中才干占到了80%以上的比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才干指的是一个人身上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持续优秀的能力表现。假如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基于我们才干的发挥,那么,再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就可以得到可预测的结果,并进而形成正向激励,运用大脑的奖赏机制,形成一种正循环的行为模式。
那么,什么才是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呢?当你遇到一件事情时,你会发自本能地产生的行为模式,无论什么情况,这种行为模式会被自动激发,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这种行为模式就是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除非有必要,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而有一种人,只要一见到陌生人就会兴奋,并且能够快速取得对方的好感。在他们的世界里,认识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会让他们感觉十分美好,对于他们来说,结识陌生人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对于不具备这种本能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可能就会觉得难以理解。我们曾经有一个客户,在一个大型的国企工作,公里有1000多号人,如此庞大的数量,但几乎每个人她都认识。她的同事都难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认识这么多人?对于她来说,结识陌生人会引起她的神经亢奋。比如楼下有个大爷手上缠着绷带,她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问两句,您这手怎么了?balabala……再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欢观察,他一遇到人,就发自本能地琢磨,这个人是什么类型的?他有什么样的兴趣或喜好?他的做事风格是怎样的?这样的人比较适合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能够知人善任。而对于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因为他们强势的作风,更倾向于使用统一指挥和命令的方式管理所有人,这样就会使得有些下属成员非常反感这种管理作风。再比如说,有人天生喜欢分析、研究和推理,当他见到一堆数字的人,会本能地琢磨,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是否拥有某种逻辑上的关系?透过这些数字能发现什么问题?而对于不具备这种本能的人来说,他们一看见数字就会头疼。假如对于一个擅长研究数字、而不擅长研究人的个性的人来说,让他研究人是痛苦的,并且无法得到优秀表现,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正向激励。同理,对于不喜欢结交陌生人的人来说,结交陌生人对他也是一种折磨,他们很有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才干则不能。因此,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才干。
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讲解如何去构建人脉。前两天赤兔上还有公开课,讲究人脉构建的方法,并将其具体化,步骤化。从我们刚才所说的知识的3种层次来说,这些方法和步骤仅仅属于占比重很小的知识和技能的范畴,但不属于才干的范畴。对于那些不具备建立人脉才干的人来说,即使告诉了他们方法和技巧,他们在结识他人的过程中,依然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动力和成就感。
所以,只有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出于我们的本能去做的时候,你才不会有排斥感,因为你天天都在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活着,你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干得更出色,并且确保能够得到可预期的结果,进而产生正向反馈。这种正向反馈正是你产生正循环行为的根源。
但紧接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热情?因为当我们持续面对一件事情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兴趣热情是会逐步降低的。有实验证明,当我们接受一件新事物的刺激时,我们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会提高,但也会造成其分泌的临界值也随之提升。举例来说,当我们换了一部新手机的时候,在最初的一个星期,我们是对这部手机怀有极大的热情的。但随着我们慢慢了解和使用了这部手机之后,我们对它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神经元所分泌的多巴胺水平已经不足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新鲜的刺激感了,我们对于手机的热情也就会逐步降低。而要想维持这种刺激,怎么办呢?再换一部手机,或者通过其他的购买活动,来维持这种新鲜感。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最开始的阶段,总是热情似火的。而结婚久了之后,慢慢就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而为了维持这种感觉,需要不断制造新鲜感,甚至通过找小三来解决。
工作也是一样。当我们找到了一份能够发挥我们优势、能够给予我们确定性正向激励的工作时,在一开始是能够保持足够的动力和热情的。但假如长期保留在一种工作状态,没有进步和提升,我们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也会逐步降低,并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目前的工作状态已经无法给予你的大脑足够的刺激,让其产生足够的多巴胺,维持你的亢奋状态,从而让你产生疲倦感,甚至对其毫无兴趣。
当出现这种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时,我们可以找小三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的副作用非常明显,会让你妻离子散。同样,对工作没有感觉时,也可以通过换工作来解决问题,同样也会产生副作用,工作换得太频繁,就容易产生习惯性跳槽,很难再安稳下来,并且你也不容易积极在一个岗位上和一个行业里的工作经验,没有一技之长和核心竞争力,很难成为职场上的高级人才。所以,我们不能通过换工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样无异于饮鸩止渴。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有4个建议给到大家:
首先,要确定这份工作是适合你的,能够发挥你的优势的。只有当这份工作适合,能够发挥你的优势时,你才能够有较大把握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正向激励,从而产生一种正向循环。假如这份工作不适合你,即使你做出成绩来,你也不可能从中获得愉悦和刺激感。以大家最常见的销售工作为例。我们2个月之前遇到一个客户,做销售,并且业绩还不错。但这份工作只是与他的性格相吻合,喜欢与人打交道,但与她的优势并不吻合,也就是说,成交并不是他本能的行为模式,成交过程中的说服令他极度痛苦,因此无法产生正向循环。
在这里需要特别给大家说明一下:性格与优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性格上适合的工作,优势未必吻合。拥有相同性格的人,优势也未必相同,而且,在99%的情况下,其优势是不同的。性格测评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性格测评统计的是大概率的可能性,其测评的只是这一类人的共性,但无法反应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来。而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决定了两个人方向选择的不同。举例来说,同样是外向型性格的人,有的人擅长演讲,有的人擅长发散型思维,有的人擅长用人和管理人,有的人则擅长结识陌生人,等等,各不相同。擅长演讲的人,未必就擅长发散型思维。擅长用人的人,未必就擅长结识陌生人。所以,大家在选择生涯方向时,不要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性格测评来选择方向,这是比较不靠谱的方法。我们通常要综合衡量一个人的优势主题、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价值取向,并结合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加以求证,得到最符合这个人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的判断,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向。对于那种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性格测评结果来对号入座寻找方向的做法,我建议大家放弃,非常的不靠谱。
其次,要学会转变意识,为自己的成长制定一个计划,并进行自我奖励。很多人抱着我是给别人打工的态度来工作,你总是认为自己在付出,而且你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这样的话,你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因为不公平而产生的抱怨当中。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不是吗?我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多少技能,直接决定了我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我所能够获得的薪水回报是多少。假如我在这个岗位上学到的能力为0,而你却期望下一份工作薪水涨幅在30%以上,你觉得可能吗?所以,首先要学会转变意识,不要老是觉得你在给别人打工,你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学到的每一项技能,都是为了让明天的你比现在更强大。抱着这样的心态,要让自己不断变强大的心态,给自己制定一个成长的计划,包括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在完成目标之后给予自己奖励。比如,今天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可以奖励自己买一样喜欢吃的零食。这个月你坚持看了一本书,学到了知识,可以奖励买一件新衣服。到年底顺利实现升职加薪的目标,可以奖励自己去国外度假,等等。通过这样的自我奖励,来不断刺激自己产生正向循环行为。
第三,创造外部激励产生的条件。在职场上的激励往往来自于三个方面:1)、价值认同。你的工作表现很棒,同事们很认可你,上司也认可你,你对自己的整体状态也比较满意。2)、薪水激励。由于工作表现很好而带来的直接物质奖励。3)、晋升奖励。通过职位晋升,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决策权力,更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往往来自于公司和直属上司对你的认可,然后才有可能奖励你。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做好向上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主动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从而也带来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喜欢做事、不喜张扬的中国人个性来说,他们往往从主观意识上就很容易忽略这个事情。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我踏踏实实做好事情,就一定会获得重用以及升职加薪的机会,根本没有向上管理的意识和概念。而事实上,对于你的上司来说,当谈到某某员工的工作表现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吃惊,“啊?那个员工……看着好像天天在那忙,也不知道忙些什么,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优秀的表现啊……”你自认为你在忙,你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但你没有传递给你的上司,你本能地上为上司应该知道你在做什么。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断层,你做的事情上司看不到,你心里会产生怨气,并埋怨上司。这样的事情特别多,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员工的向上管理没有做好。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来说,主动了解和关注下属在做些什么,是一件份内事。但实际上,这样的领导非常非常稀缺,万里难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属的你,只有掌握足够的主动权,主动展现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重用、升职、加薪的机会。通过这样机会的获得,作为奖赏,刺激我们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一种正循环。
再次强调一下: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确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当目标确立之后,在实施阶段,向上管理又是非常重要的,和确立目标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专门开设了向上管理的培训班,来帮助大家如何通过高效的向上管理,获得上司的信任与重用,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晋升的机会。
第四,要树立管理和经营的自己的意识。优秀的公司需要管理和经营,良好的生涯发展同样也需要管理的经营。如果只是期望碰运气,遇到一个好上司,好公司,这样的运气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且概率很低。优秀的职业生涯,一定是管理出来的。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我们刚才所讲的优势、性格、兴趣、知识技能、向上管理之外,还包括如何发挥优势,选择具体的适合你的职位,如何选择行业,如何选择公司,如何规划未来的成长路径。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化的内容,也是我们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而且是比较现实的问题。